政策性风险,属于非系统风险,本质上是不可准确预测的,只能进行有效的相应防范。
首先,中国政策性风险将在长时间内存在,这是由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的现实环境所决定的。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,应该是重监管、轻调控,而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,至少将在很长时间内,监管和调控都至少是同等重的,甚至,在一些特定的时期,调控将成为最重要的方向。这是客观现实,是由中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,其实并不是任何人故意要这样的,所以,任何对这的指责,其实都是有毛病的。
调控,有硬调控与软调控两种。像发社论、讲话、严查之类的,就是明显的硬调控,这种调控方式是否永远不再发生,这谁都不敢保证;至于软调控,就是调控中不直接以资本价格为最直接的目的,而是结合着更多大的方面考虑,政策上有着温和和连续的特征。
当然,站在调控的角度,如果软调控不得力,那么硬调控成为唯一选择的时候,这其实不是调控者的悲哀,而是市场的悲哀,当市场的疯狂足以毁掉市场时,硬调控也是不得以为之。这方面,也要对调控者有足够的理解。
有一种很错误的说法,就是中国的调控只调控上涨,不调控下跌,其实,站在历史实证的角度,这种说法是没有事实根据的。因为,实际上,调控下跌的情况一点都不少,最著名的,就是1994年的325点,那三大政策的缺口,现在还在那里,这难道不是对过分下跌的调控吗?只不过,那是一次最成功的调控,而对下跌的调控,或者说是救市,经常都很失败,这只能说明调控的水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。
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这样的观点,就是调控者都是坏蛋,散户都是受害者,机构都是串在一起和调控者一起算计散户的。这不过是一些市场的失败者或别有用心者的无耻谰言,根本没有任何事实的根据,纯粹出于自我想象。
一个政策的出台,决不是任何一个人拍脑袋就可以决定的。任何一个体制下,只要是一个体制,就有均衡,那种个人任意超越体制的事情,已经越来越没有发生的可能。而且,散户、机构都不是一个抽象的名词,企图用抽象的名词掩盖一个个现实的实体而达到互相斗的结果,不过是某些运动逻辑的僵尸版。
其次,必须要明确,政策只是一个分力,政策不可能单独去改变一个长期性的走势。例如,就算现在有一个硬调控使得中短期走势出现大的转折,但最终也改变不了大牛市的最终方向。政策只有中短期的力量,而没有长期的力量,这点,即使对经济也是一样的。经济的发展,由经济的历史趋势所决定。中国经济之所以有如此表现,归根结底,就是因为中国经济处于这样的历史发展阶段,任何国家在这样的阶段,都会有类似的发展。但并不是说政策一无所用,一个好的政策,是促进、延长相应的历史发展进程,是一个好的分力。
所以,政策是一个分力,是作用时间和能量不是无限的,而且,政策也是根据现实情况而来的,任何政策,都有其边界,一旦超越其边界,新的政策就要产生,就会有新的分力产生。而且政策分力,即使在同一政策维持中,也有着实际作用的变化。一个政策,5000点和1000点,效果显示不可能一样。
明白了政策的特点,对政策,就没必要如洪水猛兽,以下几点是可以注意的:
一、一个最终结果决定于价格与价值的相关关系。当市场进入低估阶段,就要更注意向多政策的影响,反之,在市场的泡沫阶段,就要更注意向空调控的影响。
二、最终的赢利,都在于个股,一个具有长线价值的个股,是抵御一切中短分力的最终基础,因此,个股对应企业的好坏与成长性等,是一个基本的底线,只要这底线能不被破坏,那么,一切都不过是过眼云烟,而且,中短的波动,反而提供了长期介入的买点。
三、注意仓位的控制。现在透支已经不流行,但借贷炒股还是不少见。这是绝对不允许的,把资本市场当赌场的,永远也入不了资本市场的门。在进入泡沫化阶段后,应该坚持只战略性持有,不再战略性买入的根本原则,这样,任何的中短波动,都有足够的区间去反应。
四、养成好的操作习惯。本ID反复说了,只有成本为0的,才是安全的,这大概是彻底逃避市场风险的唯一办法。
五、贪婪与恐惧,同样都是制造失败的祸首,如果你保持好的仓位,有足够的应对资金以及低成本,那么,就让市场的风把你送到足够远的地方。你可以对政策保持警觉,但没必要对政策如惊弓之鸟,天天自己吓自己。
六、不要企望所有人都能在硬调控出台前提早一天跑掉。可以明确地说,现在政策的出台的保密程度已经和一切大为不同,很多政策的出台,都是十分高效保密的,当然,一定范围内的预先,那肯定是有的,但这种范围已经越来越小,而且,经常能够反应的时间也越来越小,对于大资金来说,那点时间,基本无效。本ID可以开诚布公地说,现在政策的公平性已经越来越高,有能力预先知道的,资金量小不了,因而也没足够的时间去全部兑现,这在以前,有长长的时间去组织大规模撤退,那决不是一回事了。
七、必要的对冲准备,例如权证等,最近,认沽热销,也和一些资金的对冲预期有关。
八、一旦政策硬调控出现,则要在一切可能的机会出逃,在历史上,任何硬调控的出现,后面即使调整空间不大,时间也少不了。
九、关键还是要在上涨时赚到足够的利润,如果你已经N的平方倍了,即使用一个10-20%地去留给这飘忽不定、神经叨叨的非系统风险,那还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?成为市场的最终赢家,和是否提前一天逃掉毫无关系,资本市场,不是光靠这种奇点游戏就能成的。心态放平稳点,关键是反应,而不是神经叨叨的预测。
附录:市场与政策的博弈全面展开 (2007-08-28 16:10:20)
今天的市场,在技术上十分简单,就是本ID昨天所说的那1分钟中枢的震荡,而要形成新的上攻,就要看是否形成该1分钟中枢的第三类买点,然后,最关键的,因为从49开始的走势已经是标准的1分钟上涨,所以该上涨结束的信号,就是背驰,因此,背驰段能否被精确定位最终形成背驰,就是今后几天走势的关键。而且,这1分钟的背驰后是否引发更大级别背驰段的精确定位,则是今后几周最关键的问题。
从基本面上看,目前市场与政策的博弈已经全面展开。有些话,不能说、不该说的就不说了,可以说的就是,目前有些后进的资金以及某些用市值营销为幌子的正规基金,正在玩一种危险的游戏,这种游戏的名字,叫与政策博弈。
显然,至少在他们看来,现在存在与政策博弈的空间。第一、一个最重要的会议将在不久后展开,他们认为这时候的监管可能会有空隙;第二、目前以一线股行情,最终会有指数期货托底;第三、H股、红筹与A股对做,这样两头促进,两头赢,A股估值高,使得H股、红筹有空间,而后者一涨,前者又有了涨的理由。(当然,这点本ID是同意的,也是乐意,否则本ID为什么要钟情于中字头,今天,最懒之一的中字头中国人寿也动起来,本ID还是比较满意的。);第四、有些理由,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。
而管理层方面,确实存在两难状态。硬调控一旦起用,则又陷入530之类的困局。而软调控,其力度又被市场所藐视,达不到其目的。所以,管理层方面,有时候有些事情也是被迫的,只是那条底线不要被触及,一旦触及,站在公正的角度,本ID觉得,硬调控也是可以原谅的。
现在,这种博弈的难局的化解,靠市场的所谓理智是不现实的。市场从来都不会是理智的,而且某些资金,说白了,花的不是自己的钱,不心疼,只要能潜规则一把,什么不可以?所以,不要冀望于市场的理智。最终的结局,无非两种:
一、市场因为一些因素自动不去触及某些底线。例如,美国的那破事情又起第二波,这样,全世界都自然顺着带下来,这样,死局反而可以自然解开了。
二、市场变本加厉,最终触及某些底线,甚至,有些局面可能是被担保、求情下才出现的,而给脸不要脸,那最终只能搞到翻脸,这又能怪谁呢?
从某种意义上说,现在所有人交易成本的大幅度增加,就是给脸不要脸所制造的结果,现在,虽然指数是上来了,但交易成本的大幅度增加的结果却在可见的将来都改变不了了,最终损害的就是整个市场。
现在,诸如印花税减半的东西,提都没法提了。本来想搞这些提案的人,自己都不好意思了。现在,这么高的印花税,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所有参与者的共业,这叫自作自受,那么,还要有多少在后面等着?
本ID对目前的状况已经一早说得很清楚,就是那些在3600点要毁掉市场的人、那些3600点要死要活的人,将会在大涨百分之N十后就开始兴奋,开始忽悠他们的英明神武。目前,5200点时,这种情况已经变成现实。特别,一些1000多点就开始死空的翻多更证明了,事情已经到了该警觉的地步。
本ID从本质上只关心市场结构的完整与合理,本ID最不愿意看到市场的结构被有意无意地伤害。市场的伤害,最终都会转嫁到市场参与者头上来。
正像在3600点最恶劣的时候,本ID会出手;当市场发展到完全失控时,本ID一样会出手。本ID有能力在3600点凭空接巨石,当然也有能力干其他活。本ID干活,从来都是明说明干,春节前后和3600点已经成为K线在那里了,本ID无须说明或证明什么。
本ID的目的只有一个,希望本ID能制造一个分力出来,让市场不去触及某些底线,从而使得类似印花税等如此伤害市场的东西不被现实。
有些话,多说也没用,该出手时就出手,本ID有这个权利。
本ID可以把话说得更明白,任何与2/3线相关的活动,本ID都可以接受,任何企图快速抛离3/4线制造多头陷阱的活动,本ID都不能接受。够清楚没有?
不说了,先下,再见。
,